“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原名蒋正涵,浙江金华人。他出生于1910年3月27日,这一年还有一个年号纪年方式,在当时的中国比公元纪年更通行:宣统二年。再过一年,1911年,也就是艾青一岁过半的时候,辛亥革命爆发了,大清王朝,以及这片土地上的千年帝制,也走到了尽头。

青年时期的艾青

艾青并非一开始就立志要做一名诗人,少年时的他酷爱的是绘画。他曾在《母鸡为什么下鸭蛋》一文中提到过一段趣事,“一天,有个小伙子对我说:‘有人说你是母鸡,可是下的是鸭蛋。’我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说:‘你原来学的是美术,后来却写诗。’”

学美术的艾青在1928年考入了国立西湖艺术院大学部绘画系。这所学校是浙江美术学院的前身,现在的名字是中国美术学院。但在这里念了不到一个学期,校长、著名画家林风眠对艾青说:“你在这里学不到什么,到外国去吧。”

艾青的水墨画

当时,巴黎就是各种艺术家和艺术流派会聚的中心,于是,1929年,十九岁的艾青随几个同学一起,踏上了去巴黎的旅程。最初,家里还能给他提供经济支持,但不久就断了支援,艾青只能半工半读。他曾经说:“我在巴黎度过了精神上自由,物质上贫困的三年。”学画之余,艾青接触到了文学。他阅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理、勃洛克、马雅科可斯基、叶赛宁等人的作品。同时,他开始尝试着写诗,在画画的速写本里,记录一些偶然闪过脑际的句子。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占领了我国东北地区。这一事件对远在国外的艾青同样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他参加了世界反帝大同盟东方支部在巴黎的集会,并写诗《会合——东方部的会合》表述会议的情景和自己的感受。这应该是艾青作为诗人发表的第一首诗。

有一天,他在巴黎近郊写生,一个喝醉了的法国人走过来,向他大声嚷嚷:“中国人!国家快亡了,你还在这儿画画!”这让艾青心里很不是滋味,觉得仿佛被打了一个耳光。不久后,他准备回国。

02

“诗应该能够唱出一代的愤怒,挣扎,和欲求”

他所写的正是这样的诗

1932年初,艾青从法国回到上海。他在马赛上船时,日本侵略军开始进攻上海,激起了我国军民的抵抗;等他到达上海,国民党已和日本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妥协投降了。艾青说:“当我看到闸北一带的断墙残壁时,我几乎要哭了。”

面对如此令人沮丧的时局,想要做点什么的艾青在家乡金华稍作停留,便又辗转回到上海。他加入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投身于进步的文艺活动。但不久后,他被上海法租界警务处逮捕,并以“共产党扰乱地方治安”的罪名,移送当时的江苏高等法院第三分院。入狱第二年,即1933年,艾青写下了著名诗篇《大堰河——我的保姆》,1934年发表于《春光》杂志上。艾青后来回忆说:

决定我从绘画转变到诗的关键,是监狱生活。

我借诗思考、回忆、控诉、抗议……诗成了我的寄托,也成了我的信念、我的世界观的直率的回声。

1935年10月,在经历了三年零三个月黑暗、孤寂的牢狱生活后,艾青出狱回家。1936年,他的第一本诗集《大堰河》出版,茅盾、胡风等文学前辈撰写文章,向读者力推这本书。胡风说:“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里,诗应该能够唱出一代的愤怒,挣扎,和欲求。”而艾青所写的正是这样的诗。

艾青的第一本诗集《大堰河》

03

人人口中传的那首诗

照亮了我们多灾多难的民族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或许是已有预感,前一天,艾青在沪杭路上写下重要诗篇《复活的土地》,诗中预言:“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复活了!——苦难也已成为记忆,/在它温热的胸膛里/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者的血液。”勾勒出了“一个受尽凌辱的伟大民族正在觉醒奋起的姿态和精神”。

抱着急切投入战斗的决心,艾青来到了武汉。然而,在这座当时被称作抗战中心的大城市里,他“没有看到民族存亡关头所应有的昂奋和紧迫的氛围”,“在战争到了危险的时候,国民党内投降派又主张和谈了”。1937年12月,他在武昌写下了又一首著名的长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诗的最后,艾青写道:“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诗写完的第二天,大雪纷纷扬扬地下了起来,艾青对一个朋友说:“今天这场雪是为我下的。”

1938年初,为了给抗战出一份力,艾青和朋友一起从武汉去山西临汾,参与建立民族革命大学。在这段北方之行中,他体味到了北国人民在贫穷、饥饿、战乱的重重摧折下蒙受的深重悲哀,写下了《手推车》《乞丐》《北方》等近十首质朴而凝重的诗。不久后,临汾的战事吃紧,艾青回到武汉,在这里写下了长四百余行的抒情长诗《向太阳》,诗人、评论家牛汉说:“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现代文学史和文学评论家一致把它誉为抗日战争时期重要的优秀诗篇。因为它不仅标志着艾青的创作道路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对我国诗歌创作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向太阳》初刊本

1938年11月17日,艾青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在1930至1940年代广为传唱,很多人都能背诵。这首“于忧郁中迸发出热情,于痛苦中蕴育着希望,于哀婉中燃烧起火焰”的诗唱出了那个时代的心声,也深深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武汉沦陷后,艾青辗转去过桂林、湘南、重庆,后来在周恩来同志的帮助下,去了延安。在抗战的烽火中,他写了一些论文,如《诗与宣传》《诗与时代》《诗论》;也写了宣传抗战的长诗,如《吹号者》《他死在第二次》《火把》。他的诗笔始终忠实地传达着“一个时代的感情与愿望”,正如诗人牛汉所说:

他和他的诗凝聚着并形成了一种近似大自然的气象和氛围,这是因为他和他的诗,始终生息在一个悲壮而动荡的伟大时代,与民族的土地的忧患和欢欣血肉相连。从他的人和诗,我们能真实地感受到无比巨大的历史胸腔内创造生命的激情,这激情使人类的美好的智慧和精神能不断繁衍下去。我们多灾多难、有光辉前景的民族,将永远感谢诗人艾青和他的诗。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七日

艾青与智利诗人聂鲁达在一起

04

我是一只鸟

——《我爱这土地》赏析

文/郭宝臣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著名的诗句,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像长了翅膀,飞进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里,猛烈地撞击着他们的心灵,掀动着他们的感情。凡是读过这诗句的人,无不为诗人那真诚的深厚的感情所感染。他们也像诗人那样,眼睛里含上了泪水……

这首诗以它巨大的艺术魅力震撼着诗坛。

这首诗写于1938年的武汉。

此时的诗人,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阅历。无论是社会的动荡,民族的危机,还是民众的苦难,都给过或正在给着诗人以强烈的震撼。而这一切,都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发生的。一直关怀着、思考着这片国土的诗人,此时对土地的理解更深刻了,对土地的感情更浓烈了。

诗人出生在金华农村,从小就对南方的土地有着血肉一般的情感。而后,随着生活的颠簸,诗人到过上海、常州,又到过山西、陕西,深深地为北方的土地所感动。对于这片生育、养育自己的土地,对于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对于这片灾难深重的土地,对于这片正在燃烧着抗战烽火的土地,诗人作为一个时代的歌手,该如何对待这片土地呢?诗人再也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火焰般的情感了,他要表达出自己对这片土地的强烈的爱……

这浓烈的情感,凝聚成了诗《我爱这土地》。

从这首诗的题目看,诗人的意图很明显,就是突出这一个“爱”字,斩钉截铁,毫不含混。而诗人是怎样写出自己对这土地之爱的呢?读了诗,我们对它五体投地。

诗人对于土地之爱,在他的许多诗篇中都表达过。而像这首诗写得这样集中,这样浓烈,这样撼动人心,还是不多见的。

对于土地的感情如何,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的自白。诗人采用了“直接”的抒情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土地的感情。它像“誓词”一样严肃,又像“血”一样庄严。

诗人把自己比作了一只鸟: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我”是一只鸟,要歌唱,一直到死。为谁而歌唱?诗人用了四行象征性的诗句,来概括“我”的使命。这四句诗并没有具体所指,但它们以更形象更广泛的泛指性,扩大加深了这使命的内涵。诗人所深深爱着的这土地,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的大搏斗,大变革。在这片土地上,已不是死水一潭,已不是只有凄凉和苦难。人民在奋起,民族在觉醒,“无比温柔的黎明”已经可望了……诗人作为一只鸟,就要为这一伟大的时代歌唱!

诗人为了执行自己的历史使命,视死如归。“——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一句,把自己的决心写得入木三分,也把诗人自己与土地的关系写得再透彻不过了。“我”死了,“我”的肉,“我”的骨,“我”的血,要埋在土地里面,“我”的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也就是说,我的一切一切,都要毫无保留地全部献给这片土地……

写到这里,诗人对于土地之爱,已经表达得淋漓尽致。那“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已够撼动人心。但是,诗人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以最后两句,再一次撼动读者: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写得朴实平易,却有着惊天动地的撼人力量。因为这“泪水”里,含着多么丰富的情感啊!千言万语,不用说了,一切的一切,都含在这“泪水”里了。

这里,我们看到了诗人是如何卓越地把握住了自己的情感,又是如何卓越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情感啊!

什么是好诗?这种疑问常常在读者脑中回旋。的确,这样一个简单问题往往又是很难回答的。不过,好诗毕竟是好诗,它是有着人们公认的道理的。

简单地说,看得懂的诗不一定不好,不一定就是直白,就是无诗味。看不懂的诗不一定就好,不一定就是含意深刻。这要看诗人是为什么而写,是如何写的。艾青曾说过:“诗好坏,不能以看得懂看不懂作为衡量的标准;也不能以为人理解的程度作为衡量作品的价值。”

《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应该说并不难懂,它的含意是明朗的。而这首诗又是这样杰出,有着巨大影响。这就清楚表明,含意明朗而又成其为好诗的诗,是能够创作出来的,这就看诗人的艺术功力了。

《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是诗人在武汉时期的代表作。这首诗同《北方》等诗一起,标志着诗人的又一个丰收期。在诗人创作的道路上,这一时期的诗占有重要位置。

本书精选艾青的经典诗作70余首,其中包含写于抗战时期的诗作多首,如《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手推车》《北方》《向太阳》《旷野》《火把》《黎明的通知》等,每首诗后面均附有一篇名家的赏析文章,希望读者借此更深入理解艾青其人其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蛋疼”和“姨妈疼”哪个更痛?文章给你答案
约彩365彩票官方app下载安卓

“蛋疼”和“姨妈疼”哪个更痛?文章给你答案

📅 08-19 👁️ 9832
视觉符号
365bet体育足球世界

视觉符号

📅 10-04 👁️ 2198
木工新手什么软件设计生产最好用
beta365官网app下载

木工新手什么软件设计生产最好用

📅 10-05 👁️ 504
【Android取证篇】ADB版本更新详细步骤
365bet体育足球世界

【Android取证篇】ADB版本更新详细步骤

📅 07-13 👁️ 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