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就会怨天尤人,认为自己是人才,为什么很多用人单位不用呢?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呢?
人才的定义比较模糊,一般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看似比较笼统,也容易产生误解,但实际应用起来就会让人们明白,所谓的人才是用起来能产生价值的人,只是认为自己是个人才一般都是比较自恋的,而不是真实的情况。
有大学生学了机械制造,却要考公务员,依照公务员考试的高淘汰率来看,他们根本考不上。当然也有考上了的,却并不符合自己学的专业。很多大学生都有这种情况,就是毕业之后找到的工作和自己学的专业不对口,就好像语文老师教数学,数学老师教体育一样,虽然勉强能干,但并不是专业对口的工种,也不是能够获得很高认可的工作。似乎有些不务正业,但事实分明就是这样,谁也改变不了。有数学老师教语文的,学的是数学专业,却教了一辈子语文,还评上了高级职称。还有体育老师教政治的,也教了一辈子,照样不受什么影响。现实如此,大学生学的专业也就不算回事了。
在就业市场面前,大学生们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选择一些低端产业链的工作,而且还要不断积极进取,发现挣钱更多的职业,赶快跳槽。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人才?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就是人才吗?
当然不是。人才的标准是只有应用起来才会出现,才会产生人才的价值。就好像商品一样,只有用于交易,才能体现价值。只是在库房里存放着,不用于交易,就不是商品,只能算是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实现自身的价值。人才也是如此,没有应用到某些领域,没有发挥出好的作用,就不算是人才。即便办了“人才绿卡”,也只是享受政策的一点福利,却并不是真正的人才。真正的人才会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不断实践,积极搞科研,在某些行业发光发热,甚至还能用科学技术创新引领时代潮流。只是会学习,会考试,还不算是人才。
展开全文
资本投资社会各行各业之后,需要有创新型人才出现,也需要人才能够获得长足发展。即便大学毕业生刚进入公司,经验不足,技术不行,也没什么大的关系,只要给他们做培训,要老师带他们工作或者搞科研,就能弄出成绩来。当然,企事业单位用人比较挑剔,喜欢挑三拣四,用一些高学历的大学生,那意思是,高学历代表高能力,是人才的标志。其实,很多高学历的大学生不是人才,只是在名牌大学混几年,却没有什么科研成果,也没有真正的技术。即便学习,也不能学到真正的技术。但用人单位就是认为名牌大学或海外归来的大学生有竞争力,其实只是为了自身面子上好看,而不是为了真的招揽人才。
人才可以让公司或企业迅速前进,推动科学技术研发,搞一些创新销售模式等。而不是人才的人一般都会混日子,就好像事业单位内部混饭吃的一些人一样,没什么能耐,却尸位素餐,领着不少的工资,还要一直混到退休。人才要在某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而不能说大学生就一定是人才。搞手机研发的人才可以把手机设计得令人喜欢,很快就会实现市场化过程,实现手机销售的奇迹。搞工程建设的人才可以在修桥铺路的时候搞些创新,让桥和路用料更少,更结实美观,还要兼顾人体工程学原理。搞汽车研发的人可以研究出很多时尚的小汽车,用电不用油,续航能力强,跑得路远,而且开起来比较舒适。体育方面的人才可以到奥运会拿冠军,成为人们赞扬的对象。音乐方面的人才可以搞音乐会,搞演唱会,自己创作等等,都可以迅速赚钱,迅速成长。也就是说,人才并不是说说而已,也不是读了大学的人就一定是人才,而是创造出效益的人才算人才,不然只是空具人才称号,却没有创造出什么经济价值,也就愧对人才称号了。
当然,追求人才的时候大公司、企业不再像过去那样礼贤下士,而是要设置高高的门槛,让人才自己来到。一些愿意发挥能力的人才去应聘,却不一定能应聘得上。毕竟,很多人才并非高学历,也并非都有外国留学经历,也就不会被大公司或企业看中了。人才只能是发挥出能力并创造经济价值的人,除此之外,似乎没有什么人才是值得称道的。虽然这种说法有一种功利主义色彩,但人才到哪里都是一样的,就像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的。尽管一些皇帝打压人才,甚至堵死人才的上升通道,也不能真的阻止人才发挥能力。因为人才有自觉,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也知道自己是吃哪碗饭的。只有到了应用领域,发挥出很大的效力,才算是人才。
对于一些好高骛远的大学生来说,还是踏踏实实搞一些实践活动吧,在哪一行干好了都行,叫做“行行出状元”,要是始终看不上这个,也瞧不上那个,还以人才自居,就很容易陷入自恋的窠套,无法自拔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